台灣的疫情控制的超級好(開心),防疫筆記就寫不太下去了啦(尷尬)。
轉念想想,疫情控制得當,指揮中心最近也在推動以防疫樂活的新態度的「防疫新生活運動」,沒錯!防疫是一陣子(全球疫情還在持續,希望一切快點過去),但健康是一輩子,所以從這篇起,就改為小米健康生活筆記,繼續寫下去!哈
這篇還是跟防疫有一點點關係,因為這篇要講的是體重,根據統計指出,體重過重是確診武漢肺炎者轉重症可能的高風險因子。
由於人民和政府的相互配合,台灣確診的案例相對其他國家少了非常、非常多,所以有時候記者會時,記者和防疫五月天有很多美國時間來討論一些個案。
在這些個案中,奧捷團有很多的新聞和網路討論。奧捷團的群聚感染,是三月時,有批前往奧捷旅遊團,在回台後,17人中陸續有9人被確診為武漢肺炎,確診者中有3例後來轉重症,其中案108重症死亡,他是這個旅遊團的領隊,40多歲,體重超過百公斤,另外2名重症患者也都屬於體重偏重的族群。
記者觀察到這點,當時在記者會上,提問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張教授的回應是『肥胖的感染個案很快就出現重症的情形,在流感重症也會發生;目前在少量的資訊裡面,體重過重是發展重症的感染因子之一,但還是需要更多的科學證據說明,初步推估可能會有跟流感重症類似的狀況。』
信傳媒根據這個個人,找了英國根據三月份的統計資料,發現在英國的確診的重症患者中,BMI數值超過25的體重過重者,佔所有重症患者的64%。(採用了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BMI數值超過24,為體重過重者。)
看了新聞後,趕緊拿出BMI值計算器按一按,結果發現BMI值已經默默的來到了25.3!!!(大驚嚇)
後來,四月底,國外突然傳來謠言說北韓領導人金小胖的死亡,說因為他過度肥胖,突然出現嚴重的心血管問題,緊急進行了心導管手術,可是因為北韓胖子少,醫生過程中又太緊張,所以手術時間過長,導致死亡。搞得全世界都很緊張,所以出現超級多關於肥胖的報導和討論。(不過,後來金小胖有出現,但又有人說那是替身,總之小胖很神秘。)
小米決定了降低建康風險因子,也就是減重,每天上下班改爬樓梯,不搭電梯。從生活小改變開始,觀察看看自己的身心反應?(說來也不是很高的樓層,但每天從一樓爬到辦公室後,需要站在座位上喘一下…體能實在待加強)
到了小米這年紀的人,對自己性格和習慣多少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比方知道自己逼不得,要是為了減重,風風火火的立馬實行新生活計畫,後來沒有馬上看到成效,可能就會放棄。
肥肉三吋非一日之胖,急不得。爬樓梯一兩個月了,接下來要有什麼積極作為,我還在想。臉書可能想幫我,跳出了博客來的網路廣告,推薦了一本叫做『原子習慣』的書。
一、什麼是原子習慣:
人類大腦設計本身一個節能機制,當人類遇到一個需要解決問題的時候,第一次會花最多力氣去分析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把執行方法後的結果,作為經驗累積。未來遇到相同問題時,人類就會根據過往經驗去行動,而一直採取一樣的行動,就是習慣。(人類設計,大腦節省下來的能源,會用來應付未知的未來。)
人類每天的活動,都是一連串決定後的行為,連最簡單的幾點起床,幾點睡覺,要吃什麼,吃的快一點,吃的慢一點,都是決定後的行為,人類無意識的習慣行動比我們自己想像的多,大概有40%~50%都是習慣使然,而不是啥深思熟慮的決定。
大家小時候都算過複利的數學題吧…複利的概念下,每天進步1%,一年以後,有機會變成現在的37倍強大;每天退步1%,可能沒什麼感覺,但365天後,可能就會退步到幾近於0。
所謂的原子習慣講的是習慣和複利的結合。我們已知人類有大半的時間,都是依習慣在生活;所以,如果持續執行像原子一樣微小的自我改善的好習慣(每天進步1%),在日積月累複利的效應下,未來會看見一定程度的變化。
好像講得很神奇,照鏡子看看顯示,這些年來沒有選擇健康的生活習慣,結果就是BMI過高的自己,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而這本書的重點就是,知道習慣對人行為的影響有多強大後,我們要怎麼養成好習慣,改掉壞習慣。
二、要改變習慣,必須先改變身份認同:
行為改變的發生,可以想像成洋蔥那樣內中外三個層次
- 圖片來源:原子習慣
最外層是改變的結果:指的就是改變後的結果,也就是最後會得到/希望得到的結果,以減重這件事來舉例,就是減去了10公斤。
中間層是改變的過程:重點指的是改變習慣與系統,在減重的過程中做了什麼,比方去運動中心接受教練的訓練課程。
最內層是改變身份認同:這一層的重點是改變我們的信念。我相信的世界觀、所認知的自我形象、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我和他人一樣嗎?不一樣的話,哪裡不一樣),身份認同關乎我們相信什麼。比方我相信自己本該是一個健康的瘦子。
多數人在思考行為改變,都是從結果由外往內去思考:這可能是改變沒有成功的原因。舉例,減重10公斤,努力一段時間之後,體重竟然不動如山(結果沒有改變),所以改變沒有成功,放棄繼續採取行動/健康的生活習慣。
作者建議我們應該要把思考的方向反過來,由內往外,先改變身份認同,作者認為人的身份認同會影響行為選擇,如果覺得認同人應該要認真生活,就不會每天只想著要躺著或放空,而是會安排自己的生活,而與自己身份認同不符的行為無法持久。人的行為反映身份認同,我們無意識的行為習慣,其實都在反映我們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由外往內 | ✰由內往外✰ |
結果:我要減去10公斤 | 身份認同:我是一個健康的人 |
↓ | ↓ |
過程:我要少吃多運動 | 過程:採取適量的飲食,每天運動30分鐘 |
↓ | ↓ |
身份認同:我一定會成為符合健康標準的瘦子 | 結果:我的BMI維持在健康區間(18.5≤BMI<24) |
習慣形塑身份認同,身份認同又形塑了習慣,這是一條雙向的回饋迴路,但重要的是,想要驅動這個迴路,得到嚮往的成果,必須由價值觀、原則與身份認同出發,而非成果。要把重點放在,我是誰,所以我選擇做什麼;知道自己可以做選擇,有能力做選擇,我們就選出對自己最好的。(我知道自己是極簡者,所以我選擇少物好生活)
很多時候,對某些人來說,想像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不太容易,我也一樣,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我不想是什麼樣的人進行第一次的思考,比方,我不想當一個因為體重過重,而使得自己在健康上處於高風險的人;看清楚自己不想要的,想要的就會更清晰,自我身份認同是一個很複雜的概念,我們也可以從自己欣賞的人身上找出自己認同的那個特質,來做參考。
我的身份認同是 ― 一個保有體能與健康良好的中年女性。
原子習慣一書中,提供具體作法,告訴讀者怎麼建立好的習慣,怎麼改掉萬年的壞習慣,後面,小米將試著根據這些引導,來試著改變自己(的體重)。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