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嗨~~
姊妹們,我們今天來聊一聊「斷捨離」。
「斷捨離」在這幾年一直很流行,有很多與這概念相關的主題書籍相繼問世,早先比較知名的是美國的Gail Blanke(丟掉50樣東西,找回100分人生),後來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斷捨離)、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緩莉舞(少物好生活),以及極端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台灣的話則是Phyllis(零雜物:讓生活輕盈,讓心更自由 、囤積解密);陸陸續續,好幾個出版社都有相關系列的書籍上市。
我有段時間,對這個概念很有興趣,讀了不少相關書籍,「斷捨離」不是啥橫空出世的全新概念,有部份是受到60年代興起的「極簡主義」影響,有部份則是反思現代消費社會的過度購買行為,想要和需要之間的取捨,還有就是對快時尚文化(只穿一季)造成浪費的反省。
針對心理依賴和精神健康相關層面的切入點則是:人心的自由是否該被物品羈絆,怎麼樣的程度囤物才算是一種囤積症,一種心裡學上的病徵。
不管是斷捨離,還是極簡主義的生活,如果用一句話簡單來說,就是『人在過生活,實際需要的很少。』
回想一下,最近一次的旅行經驗,在有地方安身的情況下,一只皮箱是不是已經足夠應付5到10天的生活?這個概念擴大延伸來看的話,比起自以為需要的,真正需要的是很少的。
但環顧我們生活周遭,除去基本所需之外,物品確實一直在變多,可能原因如下:
第一,人有生存需求之外的購買欲望(想要 / 物欲)
第二,大多數的人,對於身邊的物品,正在增加的警覺性很低,沒幾個人會去看自己到底擁有多少的東西(除了大掃除,或者搬家,很少人會去正視自己有多少的物品,包含我也是。)
第三,「有一天會用到」的想法,常常讓人沒辦法丟東西,留下來,才會安心,也才不會浪費。
第四,當東西囤積到過量的時候,有些人會出現無力感:「我沒有辦法,也不知道從哪裡整理起。」(無能為力的一種自我暗示)、「好像東西很多,也沒太影響生活,所以沒關係。」(沒有需要改變的迫切理由),就這樣,一直跟不斷變多的東西在一起。
幾個因素互相影響下的結果,就是我們身邊多餘的物品沒法丟掉,看見新的又想買進來,所以東西就這樣不知不覺的變多了。
但是這幾年,從日本開始的一股斷捨離,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這是因為有一些概念推廣者,選擇先不處理上面提到的第一點 ― 人性的購買欲/物欲(要有很大的自制力,才可能控制欲望,因此很常失敗),而是從第三點下手,試著說服人去整理東西,之後丟東西,最有名的就是近藤麻理惠,她用【魔法】這個概念去說服人,讓人們接受丟東西這件事。
魔法!沒錯,就是魔法!
面對滿屋子的東西,感到無能為力的人,麻理惠告訴他們:「這是一個你可以施行的魔法,你是有能力處理的!你有能力做出選擇!能選出讓你心動的,丟掉你不需要的!」
又,如果是因為感覺浪費而產生的罪惡感,所以沒有辦法丟東西的人,麻理惠也不去處理罪惡感,她告訴讀者,可以使用轉念的方式來面對:「這些物件,已經盡力付出它的功能,以後不會再使用了,所以送走它們,謝謝它們。」
近藤麻理惠因為一系列的書籍爆紅,之前Netflix還有專屬的節目,她引導人學會選擇,學會轉念與告別,勇敢的送走不需要的衣服和雜物,居家環境變得清爽,生活心情也變得輕鬆,不再被物品羈絆,每一個她輔導的個案因為看見改變,都因為找回對物品的主控權,都獲得很大的成長。
雖然我看了好幾本這方面的書,但看完之後,讓我真正起心動念,想要立刻動手實際操作,倒不是麻理惠的「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而是一本很薄的漫畫小書叫做「少物好生活」,可能是因為漫畫讓我感覺到很輕鬆,容易理解,感覺容易執行,所以讓我躍躍欲試。(大概就像科學漫畫,可以讓人接受艱澀的科學概念的道理)
少物好生活的作者是緩莉舞(這本書翻拍成小品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每集30分鐘,一共六集,下方會引用劇集畫面)。
她的媽媽和外婆都不會丟東西。外婆是學者,收集很大量的書籍和剪報,而且非常惜物,對於還能使用的物品,能留則留,不管之後會不會用到;媽媽則是工作很忙碌,而且很不會收納,常常找不到東西(比方剪刀),因為要用卻找不到,又買了一個回來;不丟也不收,所以緩莉舞家裡的雜物就越來越多,吃飯的場景也變成和餐桌上的一堆雜物,一起進食。

她自己的形容這個被物品佔滿空間,簡直就是一個活敷屋(垃圾屋)。
因為從小在這樣的家裡成長,雖然覺得不太方便,卻也沒有意識到這樣有什麼問題,甚至她的房間也是充滿著雜物…
後來,緩莉舞經歷一場失戀,難過到想她的房間(雜物堆裡)結束自己生命,但她卻腦內了案發現場太混亂,造成做筆錄時會很尷尬困擾。
於是決定先整理遺物,再進行結束生命的動作。但在拿著垃圾袋整理房間的雜物時,卻發現丟著丟著,心情竟然變好了,就決定好好活下去了。
311大地震的時候,家裡成了危樓,媽媽和外婆在逃生過程中,差點被物品砸死,開始認知到,當天災時。家中堆滿物品阻礙逃生,是多麼危險的一件事;老家因為結構損壞,需要重建,所以在非自願的情況下,全家人帶著最低限度的必需品暫居他處,惜物的外婆和媽媽才認知到原來實際上,過生活,需要的東西其實並不多。
在搬進重建的新家前,緩莉舞和家人決定制訂生活公約:1. 公共區域,由她來維持整齊和乾淨 2. 放在公共區域的物品,僅限於公用物品,私人物品請各自隨手帶回房間。3.大家房間內的東西怎麼收納,她不插手。

一開始,家人都很抗拒,但體驗到沒有多餘的物品的生活,很輕鬆和舒適後,家人們慢慢願意幫忙維持居家的生活型態,讓緩莉舞打掃起來也很方便。

家裡東西少,打掃起來就很方便,對上班族來說,是非常有趨動力的。
特別我因為工作搬了幾次家,重複著打包→歸位→打包→歸位的動作,每次都很累…在腦海中,也曾經出現一個聲音問我自己:是從什麼時候開始,開始被這些東西綁住,為什麼我一直帶著這一大堆東西的在移動?這些都是必須的嗎?
所以融合了之前讀過的那些斷捨離的書籍的方法和概念,在看了【少物好生活】和【我的家裡空無一物】之後,我開始動手進行極簡,在這條路上持續努力(尚未成功,哈哈)。
劇中一首小詩,對斷捨離(極簡)的生活方式,下了很好的註解
「大多數的東西,有的話,很好;但沒有,也沒有關係。」

生活是選擇的總和,人會因為自己的價值觀和想法,以及感受來做選擇,極簡生活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極簡生活的推動者,只是提出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可能,並不是說這樣是最正確。
如果要在家裡推動,緩莉舞提醒要記得先和家人溝通好(說真的是最難的部份);我嘗試這樣做,也分享給我的家人,大家都覺得還不錯,特別隨著爸媽年紀都大了,東西少的話,整理也舒適,居家空間也更安全~~
你也可以參考看看哦!嘻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