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去看了部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首映就去了,感想卻拖到現在,趁著還有記憶,趕緊來寫一下我的電影心得(汗)…
在說電影之前,先來說一下【82年生的金智英】這本書。以下簡稱【金智英】。
在韓國,目前還是男性地位比女性高的社會現況,在這樣的背景下,【金智英】一出版就出現了高度的爭議和討論,還被許多南韓想法保守的男性抨擊為撕裂社會的一本書!
任何一位女藝人,如果在公開場合,發表過自己閱讀【金智英】的共感,她的個人社群頁面,馬上就被酸民出征,極端的男性粉絲甚至還出現公開焚燒、剪毀女藝人照片的恐怖行為。
後來,【金智英】要改編成電影的消息公開,電影女主角鄭裕美的個人的 Instagram 便湧進仇女酸民的各種攻擊惡評,造謠緋聞試圖毀滅她的形象,甚至出現鄭裕美一旦出演這部電影,便將從影壇消失,這會是告別作,這樣一類的詛咒。
在南韓社會,討論【金智英】像是一個禁忌那樣,社會的反應之大,不是身在台灣的你我可以想像。
對【金智英】我充滿好奇,但多數的人的讀後感,都是會陷入無力感的苦悶和憂鬱,所以讓我一直把這份好奇擱著;聽到改編成電影,由一向關心社會議題的孔劉和鄭裕美出演,又燃起了我的好奇,電影想要吸引觀眾進影院,應該會多點趣味,稍稍降低憂鬱的成份吧!所以上映消息一出,我就迫不亟待訂票,想去電影院一探究竟,看看作者趙南珠到底寫出了什麼樣的對立故事,才會被這樣群起圍攻之。
了解【金智英】所在的社會現況的前情提要,接下來,就正式來聊聊電影。
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主人公是金智英。(題外補充;智英在韓國是菜市場名,以台灣社會來舉例的話,大概就是雅婷或者怡君一類,之所以取這樣的蔡市場名,就是因為作者想表達這是多麼常見的韓國社會的女性的故事。)
在成長過程中,智英聽過媽媽因為幫助舅舅升學,去當女工的事,也知道媽媽為了照顧她,犧牲了當老師的夢想;自己則是親身經歷到了奶奶和父親重男輕女的對待。大學國文系畢業後,智英經過一番努力,終於順利在公關公司就職,她工作表現受到長官賞識,她懷抱著能在工作上發光的夢想,但最終在職場發展上,和多數女性一樣,受到天花板的阻礙。
和心愛的先生結婚之後,智英開始面對婆媳問題,她也和所有韓國女性一樣,受到社會對婚後女性生育的要求;曾經十分掙扎的她,後來被先生一句:『生個孩子,不會改變什麼。』說服,也順利懷孕生下孩子,但為了承擔育兒和照顧家庭責任,她辭去了喜歡的工作,成為專職的家庭主婦。
每天一大早開始,智英就要忙一家人的早餐;送先生上班後,開始一連串清洗打掃、育嬰等,許多細碎繁雜,且日復一日的家庭工作。家中工作告一段落,推著嬰兒車,出門採買家庭生活用品,有時,她會走進路過的咖啡廳,外帶一杯咖啡,藉由咖啡香,感受一下主婦生活的放鬆片刻。
但日常的某一天,智英在買咖啡的時候,卻受到旁邊的上班族言語嘲弄,在背後議論道:『我也好想用先生賺來的錢去喝咖啡、每天到處閒逛⋯”媽蟲”真好命⋯』(題外補充:『媽蟲』是在2014年出現的一個負面用語,這個詞原用來責罵無法在公共場合管教好哭鬧幼童的年輕母親,後來,轉變成為泛指家庭主婦,每天只需煮飯、照顧孩子,花著丈夫的血汗錢就能優雅地過生活。實際是貶低了全職媽媽/家庭主婦的付出的語詞。)
智英本來是一個對於工作懷抱有期望和夢想的女生,是因為結婚生子,才必須放棄一切,成為全職媽媽,她對『媽蟲』這個詞感到憤怒,卻沒有做出反駁,推著嬰兒車就轉身離開。
電影就這樣一點一點的累積鋪成,告訴觀眾,智英身為一個女性,在社會上所承受的各種角色壓力(好媽媽 / 好妻子 / 好媳婦),她努力滿足這些角色要求,但卻得不到相對的肯定與認同。個性執著她想不通這些問題,也沒法說出感受,一連串壓抑下,她生病了。
電影中間,智英一度以為可以再次進入職場,感覺未來又充滿希望,她眼睛發光!但實際,卻面臨到社會支援不足的情況(找不到保姆),先生想請育嬰假幫忙,但這違反保守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引發婆婆的不滿,最後只好黯然放棄。
生病的智英時不時會出現人格分裂的症狀,壓力大到無法承受的時候,就會變成其他人的人格,去和身邊的人對話,最先發現的是一起生活的先生,有時候智英會變成疼愛自己的媽媽,有時候變成自己崇拜的學姊,有時候會變成外婆,透過其他人格,才有辦法勇敢的說出自己心裡想說的話。
電影的最後,智英在先生的陪伴下,正視了自己的病況,走進診間和醫生對談;在醫生的鼓勵下,當她又遇見了有人對全職媽媽言語貶低時,智英大聲用自己話對應了他『先生你認識我嗎?你只看過我10分鐘,你知道我經歷過什麼嗎?做了些什麼嗎?』、『你只看到我10分鐘,憑什麼評論我?我也評論一下你這個人如何?』、『為何你要這麼費心的傷害別人 ?你們幾個人自己講話就好了,為什麼要讓別人聽到?』
智英踏出了這勇敢的一步,也算是一種Happy Ending!
寫在觀影之後。
可能因為同樣屬於亞洲文化,智英遇到的事件,平凡到像我們,或者我們身邊的女性的故事。就算台灣社會的男女平等的概念,相對南韓進步,但普遍在台灣,女生還是做出相對比較多的讓步的那個。
小米的一位學妹,曾經是熱門的尾牙主持人,也曾和知名主持人搭檔後,被誇讚說主持台風穩健的朋友,為了二寶,在家裡當全職媽媽,她說「真的好想念拿麥克風的日子,但現在應該已經沒有人記得我了。」
學妹說「和職場工作相比,全職媽媽/家庭主婦的工作,最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全職媽媽的工作付出,總是被認為是理所當然,沒有人會對全職媽媽的工作表現給予肯定,也很少有人可以共感家庭主婦的辛苦。」;「但人都是需要被認同與鼓勵的,也就是成就感,全職媽媽的工作少了這一塊,所以我一開始,也感到很憂鬱。」
還好,學妹算是適應的很快的類型,她很快的發現,那些日子過得開心的媽媽都很會自我肯定,也不迷失自我「在XXX的太太和OOO的媽媽之前,我是誰。」,並且理直氣壯的告訴先生自己的辛苦,想辦法讓先生鼓勵自己等等的!(當然,也是學妹比較幸運,有一個能理解,且不吝嗇對她給予鼓勵的先生。)
電影中有一句台詞是「人都是各退一步活的」,這句話是沒錯!但不應該把任何一方的讓步和付出,視為理所當然,如果可以試著更多的去體諒對方所在位置的心情,如果能夠試著去聽,並理解對方的話,那麼整體社會和家庭裡的各種關係,應該都會更好吧!
就像孔劉在【金智英】電影的問候舞台上說的「這並不是要去讓男性和女性吵架的電影。」,我想一部電影,如果能夠啟動對話,讓你我聊聊對生活的感受的話,那麼一切就多了一點改變的可能了!
寫在最後的最後,還想說的是,智英媽媽發現智英生病之後的那場戲,對我來說很衝擊,媽媽在接近尾聲的時候對智英說:『智英,你想做的都去做吧!』,現實來看,”想做的都去做”這件事,其實非常不容易;但也許不是現在,如果將來的某一天,社會支援等等一切的完善健全了,讓智英們都可以”想做的都去做”的話,應該世界會更美好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