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從什麼時候開始?好像是30歲之間的某天,自己和身邊的同齡人,常常都把時間過好快掛在嘴上,「這禮拜過好快呀!」、「怎麼月底了?」、「不是才剛剛過完年,怎麼一下就端午節了」、「天呀! 我下禮拜就滿38歲了….」,這種時間被快轉的感覺。
客觀來看,每天睡覺起床,一年365天看太陽升起落下,時鐘一秒一秒的踏踏實實的在每天都走了24個小時,時間一秒也沒有跳過,那這種心理上的時間過得很快的感受,是為什麼出現的,我一直很好奇。
動手找了資料,才發現原來我不孤單,關於時間流動變快這件事,有許多的不同探討和實驗,雖然方向各有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種很多人共同經驗到的感受,因而引起科學家、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等等的討論。
一、時間和年紀的比例關係:
最常聽到的說法是這樣的「年紀越大,感覺時間過得越快。」,在討論感受時間流速,年紀常被當作原因,以比例來討論這個感受。
舉例來說,5歲的時候,1年是生命的1/5,相對來看,是很長一段時間,但30歲的時候,1年便成為一生的1/30,回頭看的時候,便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另一種比例的看法是,以台灣平均壽命80.4歲(內政部107/09/21)來看,10歲是人生的1/8 ,因此感覺人生還很長,時間過得很慢,但當邁入40歲時,人生已經走了一半,想做的事情還那麼多,這種時候就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
比例的說法看起來合理,但也有其牽強之處,誰也經歷過孩童、青少年時期,在那個年紀的人,誰會想到自己現在是走到人生的1/8?
二、時間感的相對性
現在能回想的起來的,小時候曾經感覺時間過的很快的那些時候,反而是寒暑假「出門玩耍真開心,可是時間怎麼過這麼快?」有比較多或者學校明天要考試「天呀!時間怎麼過這麼快,我還沒看完」。也就是有比較多科學家研究關注的,用相對的感受來看感受時間流逝。
比方坐在冷氣故障的火車上,因為太悶熱了,明明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卻比看一場三個半小時的電影更心累;又比方去參加喜歡偶像的粉絲見面會,因為和偶巴好難得見上一面,一定會感覺時間過得很快;但情境換成,和久未見面的戀人,約定了某個時間見面,特別期待那一刻到來,等待過程中,就會感覺時間就變慢了。
從這些例子就能看出來,時間的快慢,其實與正在經歷的事物帶來的感受,以及看待事物的態度比較有關。
有些心理學家對這種相對的感受,進行了實驗與問卷設計去研究相關性;威廉.弗利德曼(William Friedman)與史迪夫.詹森(Steve Janssen)在2009回顧了和這個主題相關的一千八百多篇論文,得出結論:完成一件必須費盡心思或有時間壓力的工作時,人們會感覺時間過得比較快,實際上,感覺時間快慢,年齡大小有差異的兩群人的感受,並沒有太大的差異。
不過,如果將時間拉長到10年的區段單位,年紀大的人感受到歲月的流逝感,確實會比年輕人快,且與年俱增,50歲是感覺時間過得最快的高原期,50歲以後就進入平穩,看來,孔夫子說的五十而知天命,是有理有據的大智慧呀!
三、時間感和大腦經驗事件之間的關係
另一種討論時間流逝的快慢的觀點,則認為一切取決於我們大腦接受和處理的信息數量:處理的信息越多,時間流逝就越慢。
觀察身邊的幼童就可以發現,他們對外面世界有無限的好奇,什麼都想嘗試,什麼都可以是「大事件」,上週我7歲姪子,嘗試了好幾次,終於第一次自己吹出一顆氣球的時候,開心的樣子,好像完成了創下金氏世界紀錄那樣的「大事件」,所以對年紀越小的孩子來說,大事件很多且常常發生,所以時間感覺過得慢。
想想成長過程,一路到考上大學、畢業再到30歲,我們也經歷各種大事件,考上大學,得到自由體驗更多種新事物的入場券,參加了第一場校園演唱會,知道那種稱為搖滾樂的音樂類型;交了第一個男朋友、經歷了第一次分手;大學畢業了覺得自己有無限可能,找到出社會第一份工作,和姊妹第一次自助旅行;結婚了,第一個小孩出生等等,不斷的在累積各種事件,感受時間流。
但到了40、50歲,生活越來越穩定,小孩大了,不用擔心,新事件、新鮮事物越來越少,甚至為了「安定」,多數的人會主動避免不熟悉的事物,重複著熟悉的日常,時間一直走著,每天我們往返來去差不多的場所,做著類似的事,讓我們感覺安心,但也感覺到時間越走越快。
我們也許正在經歷William James形容的「年輕時我們隨時都主觀或客觀創造新經驗;隨著歲月飄逝,這些經驗成了我們不再注意的例行公事,日復一日,生活漸趨平淡,歲月變得空虛。」
四、難道,就只能這樣了嗎?
《生命的時間學》一書中提到這樣的概念:「對心智活躍的人來說,晚年會覺得時間過得比較慢。......改變習慣和培養新習慣,是維持生命與恢復時間感的方法。」
對年紀大的人學習新事物並不容易,會有一百個理由放棄,最常見的就是「老了,記憶力不好」。
這裡,我想舉自己學韓語教室的一位大姐當作例子,她已經50幾歲了,因為女兒嫁給韓國人,而開始學韓文;但學習韓文不那麼容易,字母長的很像,發音也很難區分,光發音就搞的連我也頭昏腦脹,更別說文法了...可是這位大姐很棒,她一次聽不懂,就上第二次,兩次還是記不得就上第三次,反正以學會為終極目標,學得慢一點沒有關係,現在她已經能讀出句子,並且和女婿簡單溝通。
活到老學到老,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像社會教育大學、救國團這一類的終身學習組織,提供著各式各樣的課程,加上網路時代的便利,學習資源比起以前,是更容易取得的。如果希望大腦老的慢一點,可以設置一個新的學習目標給自己,學習新事物來刺激並維持心智活動,讓日子過得充實又有趣。學會了一個新東西,還能帶來成就感,一切進入正向的循環,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除了學習新事物之外,哈佛大學研究記憶的學者沙克特(Daniel L. Schacter)也建議,使用筆或相機來記錄自己的生活,可以幫助記憶,讓往事歷歷在目,正確感受時間。在智慧型手機發達,人手一機的年代,多帶一點熱情去體驗並紀錄生活,是面對時間流動的方法之一。
記得,重要的是不要輕易的放棄,接觸新事物,新興趣,累積大事件,充實生活,我們就可以不會只是時間的流動推著跑,而是可以更有自覺的掌握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