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7日 星期二

預防失智症,為你的人生做Life log

 小米的外婆七十多歲了,今年初確診了老年失智症。

老年失智症非常容易被忽視,原因是老年失智症的徵兆和老年人日常生活訴苦抱怨的內容的分界太模糊。

記得去年,外婆就很常和我媽媽說「我最近都睡不太著..」、「我感覺整夜都沒睡..」、「有沒有看到我的那個袋子?」等等,這些都常被視為老人症頭,老年人睡眠短,老年人太閒,白天看電視看到睡著,所以晚上當然睡不著…還有像是,老年人本來就記性不好,所以才會忘東忘西,老了就會這樣來解釋行為。

後來,外婆的症狀越來越明顯,抱怨自己覺睡的越來越少,每天都打電話給我媽媽說找不到的東西越來越多,最誇張的一次,她要我媽把廚房所有的鍋碗瓢盆全翻出來、翻衣櫃、翻床底下,差不多要把家裡翻過來,只因為外婆說「我錢真的被偷了!」,但我媽覺得家人不可能做這種事,一定是因為外婆總是把錢放在家裡,東塞西塞,塞到自己忘記了。

幾個月過去,和外婆一起住的舅媽打電話給我媽媽,說外婆變得很奇怪,但是他們也說不出來是哪裡不一樣,話變得少了,常常一個人躲在房間,坐著發呆,呆坐到天黑。

本來媽媽擔心外婆是憂鬱症,找我一起回去探望,對話感覺又挺正常,那時大概是下午一點左右,我問外婆吃過午飯了嗎?她回答吃過了,但卻邊說邊弄吃的,然後聊著聊著,又吃下一碗羹飯。

終於在我媽的堅持下,帶去看診了,確診了是老年失智症。

外婆現在除了吃藥控制病情之外,還有使用到政府的長照福利,有社會機構提供了相關課程可以去復健,狀況算維持得還不錯,能認出我是誰,就是有時會呆呆的。

因為外婆的緣故,小米對失智症這個疾病,後來有了很多的關心。

大家知道嗎?

台灣失智症人口在2017年底已超過27萬人,65歲以上老人每13名就有一名失智。根據衛福部調查資料推估2031年失智人口將增加到46萬人,2061年將超過85萬人,等於未來的40年內,台灣平均每40分鐘新增1名病患,每天增加38人罹病。(台灣失智症協會),且不只台灣,全世界的失智症人口也不斷的增加。

[caption id="attachment_810" align="aligncenter" width="613"] 圖片來源:行政院衛生福利部20180920 「失智症照護」簡報[/caption]

最近的電視劇「바람이분다/風在吹」也講述到了失智症的議題,故事講述的是40多歲被診斷患有早發性失智症的中年男子,和他心愛的女子的故事。因為主角年紀正值壯年,患上失智症就比較不會被當成是老人症頭而延誤治療,故事主線放在男主角怎麼面對失智症的症狀對生活的影響,以及後來治療後的生活狀況;編導用很多寫日記,或者男主單獨對著手機拍攝生活影像紀錄畫面的片段,來帶過男主角面對疾病的過程。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不單是正常的老化,而是一種不可逆的大腦損傷疾病,目前沒有治療藥物,但可以透過早期發現,應用藥物控制和復健,減緩大腦退化。

病患除了會漸漸忘記越來越多東西之外,失智症患者還會無法分辨方向,而且失去時間感,無法正確判斷自己當下所在的時間,就像外婆會呆呆坐在房裡一天,卻不知道實際已經過了一天,這是一般人無法想像的。

所以為了減緩失智症狀進程的速度,醫生會希望患者可以正確的感受時間,要求患者寫日記,或者做影像生活做紀錄。

寫日記是對當天的人、事、時、地、物的回顧,以及感受抒發,這個動作需要先處理腦海中的資訊,再用組織過的文字書寫,因此不論對於失智症患者,或者,對一般人來說都是很好的腦部活化訓練,並且有助於正確的感受時間,好好整理過的照片日記或者影片日記也有一樣的功能。

之前小米寫過一篇文章討論年紀大了,總會感覺時間好像走得比較快(參考文章:老了 時間走得比較快?),不說已經確診的失智症患者,一般人到了40、50歲,人生進入穩定期,容易選擇令人安心的日常,重複且主動避免不熟悉的事物;但也因此漸漸會對新事件、新鮮事物不感到興趣;長此以往,對大腦的刺激越來越少;外在世界的時間是不會停止的,看看自己的生活卻沒有特別的記憶點的大事件,回看才發現,只剩下對時間走得太快的嘆息。

想要避免後半段的人生只留下嘆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是什麼?

研究人們內在時間和記憶的學者D L. Schacter曾提到提到,為了幫助記憶,透過寫日記或用相機記錄自己的生活,有根據的回顧事件,可以幫助我們比較正確感受時間,也是對一般正常人來說,很好的大腦活化練習。

不過,要忙碌的現代人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不容易,還好,現在智慧手機方便,用臉書這類的SNS打卡或者做生活紀錄的人很多,透過公開的社交媒體,用小篇幅的的文字,透過照片打卡紀錄時刻,也有和日記一樣的效果。

特別臉書,還有個功能是每天早上會主動跳出「你今天有動態值得看看」的提示,點進去就會看見由近到遠的連續幾則歷史上的今天,像「2013年6月20日下午6:51 ·」、「2016年6月20日下午7:23 ·」的過去分享紀錄,我看著回顧時,心裡活動很複雜...「原來講要減胖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或者是「哈哈,去年夏天我在打果汁呀!」。這是很好的一個功能,因為日記不是有寫就好,如果可以最好定時回顧,和自己對話「這段時間你過得好嗎?開心嗎?」、「有沒有把自己照顧好?那一年許下的願望(比方減重)實現了嗎?」

紀錄生活時刻,時常回顧,除了對心裡有益,對大腦生理也是,但有的人不喜歡過度暴露個人隱私在臉書上,那該怎麼辦呢?

今天想要分享的是幾款手機的照片日記app,符合介紹的基本要先符合以下:1. 使用簡單,就像拍照打卡一樣(要養成習慣一定要夠直覺,才能讓人沒有進入障礙的,一直用下去。),2. 隱私無虞。

推薦名單如下:

App名稱DayOneMomento卡片日記青蔥日記零點日記
圖示

 

五款都是很方便使用的app,使用方法可以說是會使用臉書,就一定沒有任何障礙,全部都能免費下載使用最基本但有限制的功能,有的要收年費,有的不用,像是day one 和momento的限制是免費版本每篇日記只能放一張照片。day one 和momento是蠻像的,他們都有連動社群軟體的功能,舉例來說,就是你發在臉書,或者是Instagram的文章,也會彙整進來你的app裡面。

Day one也是全部裡面年費最貴的是一款,原因是多數的使用者都讓為他界面最人性化,並且一直開發新功能,來應付懶得寫日記的人(哈),但我覺得它最特別的是,提供可以把日記匯出,印製程實體書的付費功能;不過我五款試用下來,覺得沒有所謂最佳的界面,因為每個人的關注的點不一樣,有的人就喜歡介面可愛一點的,那麼卡片日記和青蔥日記就比較符合,零點日記則是長的和day one非常的像,是大陸開發的。

寫這篇,是希望大家都不要再讓日子無感的從手中溜走。大家一起來寫日記,拍照打卡也好!總之就是動起來,熱情的紀錄生活吧,還可以活化大腦唷,避免失智症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